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四

健康与卫生

首页> 总务办公> 健康与卫生

肥胖与健康

发布人:医务室    发布时间:2024-11-04 点击量:466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吃的好了,却也带来幸福的烦恼——肥胖。肥胖不仅仅是形体的变化,更带来大的健康风险。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存在关联。值得关注的是,肥胖会对心血管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肥胖定义

肥胖不是“看着胖”、“觉得胖”,而是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重指数(BMI)是定义肥胖的常用指标,通过体重(kg)÷身高米)²来计算。当BMI达到或超过28kg/m²时,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肥胖。此外,腹型肥胖,即人们形象称呼的“大肚腩”、“啤酒肚”,更能反应不良脂肪的堆积,往往与心血管疾病有更密切的关系,常以腰围进行衡量。中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标准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二、肥胖影响因素

肥胖的形成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遗传因素、高糖高脂饮食、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如久坐少动)、心理健康障碍和负面情绪、以及母亲孕前高BMI或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引发肥胖。

三、肥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肥胖与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

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几乎是体重正常人群的三倍,大约80%-85%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超重或肥胖问题。这主要由于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高血压

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体内脂肪的分布,尤其是内脏脂肪积累,在高血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加重心脏负担,使动脉硬化以及肾功能损害,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3、血脂异常

肥胖常合并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易于氧化并快速积聚在动脉壁,形成斑块。

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肥胖会导致颈部脂肪组织增加,使气道变窄,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打鼾、夜间憋醒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样是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房颤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由此可见,肥胖可增加“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风险,从而为心血管疾病埋下隐患。

四、科学有效“减肥”

减重的关键在于实现能量负平衡,即“少吃多动”。在饮食方面,应采取合理的饮食策略,确保营养均衡,而非过度节食。   限能量膳食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及不同程度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有效减重方法,可改善代谢并且易于长期坚持。具体来说,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千卡,约为3-6碗150克米饭或2-4个100克馒头。

在运动方面,应根据个性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适当增加运动量。建议无运动禁忌情况下,成年人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分钟,最好每天运动30-90分钟,每周运动3-7天,总共达到200-300分钟/周;而对于老年患者,可每周进行适当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分钟,每周3-5天。

可采取饮食日记、营养教育APP或小程序进行自我管理,跟踪饮食和运动情况,有助于更安全、有效地实现控制和减重目标。

减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并减少糖尿病等关键风险因素,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然而,减重并非随意可行的过程,应当谨慎对待。为了确保减重过程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请咨询专业医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