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就是常说的“进九”,即从冬至日算起,每九日为一段落,代表寒冷程度的加深。冬至这一日为“一九”的头一天,直至“九九”数尽(共八十一日),寒冷算告结束。
天气比较寒冷,寒邪容易侵犯人体的脾胃;冬至后要预防哪些疾病,保健有何讲究呢?
一、冬至时节防三病:
1、防流感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去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流感容易引发并发症,老年人及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得了流感后,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2、防呼吸类疾病
免疫力低的人、 吸烟者、患有慢性病的在冬天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气肿或肺心病,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哮喘。按医嘱吃药,注意保暖,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还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
3、防心脑血管疾病
一到冬季,患中风、心梗、心绞痛的病人就会增多。寒冷刺激会使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不稳,引起急性并发病。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连续好几天都感觉头晕、乏力、胸部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二、冬至如何保健:
1、饮食方式
应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热。多饮豆浆,多吃新鲜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在冬季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减少,室内暖气、空调等供暖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出汗散热的机会相应减少,加上冬季天寒,习惯多食羊肉等热性食物,容易消化不良,使人产生内热、气机郁滞现象,此时适量地吃一些性凉的萝卜,不仅可以消散内热,消积导滞等作用。
同时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还可适当吃一些青菜,因为青菜中维生素含量较丰富。但要注意需经常调换青菜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2、起居规律
由于冬至之后,昼短夜长,作息时间也需随季节变化调整。要尽量早睡晚起,不熬夜,顺应生命节律很有必要。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醒后可以躺在床上伸伸懒腰、揉揉胳膊和腿脚。晚起对于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难做到,但一定要早睡、别熬夜。
3、穿衣保暖
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冬至天气寒冷,根据不同的室内外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汗出受寒。喜欢泡脚的人可以在水中适量加入艾草、肉桂等煮水泡脚,也有助于温阳驱寒。要注意防寒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
4、穴位外治
艾灸神阙穴可益气健脾,温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