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主题为“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强调肥胖问题不仅是个人健康挑战,更是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议题。当前,我国肥胖问题严峻,成年居民肥胖率达16.4%。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
理想体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重要标准。常用的理想体重计算方法有: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²(m²)。18.5≤BMI≤24为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那么如何通过科学健身管理体重呢?
一、正确认知,重在预防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保持平衡膳食模式并长期坚持,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应降低每餐的能量摄入,少吃高能量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食物、新鲜蔬菜、水果等;规律饮食、控制进食速度、避免暴饮暴食等也有利于保持健康体重。
三、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体成分(人体的构成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的改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度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
四、终生管理,持之以恒
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贯穿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时期的体重异常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五、主动监测,合理评估
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等变化和评估体重状况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良好睡眠,积极心态
睡眠不足或过多都不利于体重控制和身体健康。不同年龄阶段建议睡眠时长有所不同,应当参照相关标准保持良好睡眠。体重还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
七、目标合理,科学减重
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
八、共同行动,全家健康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人应养成自主自律的健康习惯,主动学习健康体重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体重管理。家人之间互相支持可有效促进体重管理,家庭饮食、运动习惯对家庭成员尤其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提倡全家共同行动,保持健康体重,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