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四

健康与卫生

首页> 总务办公> 健康与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发布人:总务处    发布时间:2017-03-13 点击量:2628

 流行性腮腺炎

 

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校园生活,集体性活动多,更容易传染呼吸道疾病。现对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知识做介绍,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幼儿园等学生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传播途径:
      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易感人群: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初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痰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但多数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3.起病1-2 天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天后对侧肿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同时伴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4.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降低,分类计数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及尿中淀粉酶增高。
       5.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疾病预后
      流行性腮腺炎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通常的措施如下:

(1) 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应急接种为麻风腮疫苗。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

(3)一旦发现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预防措施: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对疑似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
      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1.脑膜脑炎:
      2.睾丸炎、副睾炎      

3.卵巢炎:     

4.心肌炎:     

5. 耳聋:     

6. 胰腺炎:
      7. 肾炎:发病率低,症状轻。     

  8. 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