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四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转载)

发布人:刘翠农    发布时间:2012-05-18 点击量:323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必修课,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为了顺利地适应角色的转变,成功地扮演好各种新角色,我们必需使教学设计系统化,培养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注意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首先带来教育观念上的冲击,所以我们必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对于我们长期习惯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的挑战,更重要是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非常习惯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信息及时进入教学过程,将带来新的教学观念。这种挑战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进行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师更是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是单方面强调“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过程的讲授,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支持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一、教学设计系统化

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协调地安排,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急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并用现代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选择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评价等等。

二、有效的实施教学

课堂设计几个教学任务,任务按教学难度和顺序进行设计,教师就应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任务、在何处设定、如何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因此教师要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学生学习的思维,重点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当注意,学生完成任务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和美化性问题,教师适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指正和纠正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教师应及时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可直接提问学生制作过程,从学生的回答和作品综合进行评价,达到示范、鼓励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必需做到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涉及许多软件,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软件,而是通过对软件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式方法。设计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任务掌握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方法,任务的设定要联系实际。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如:设定教学任务后,在解决问题的初期,学生立即完成是很困难的,需要教师先进行必要的演示和提示,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不是单纯传递知识,而是为了使学生自身能够积极探究知识,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

三、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

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其中包括方法、思想与素质、网络软件开发知识和技能。

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信息获取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德育渗透功能,培养学生编程思想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理念,不断学习新软件使用和新硬件知识,具备网络综合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和搜索技巧,对接受信息进行筛选、再创造等信息处理能力。

四、积极从事教学研究

教育技术的理论落后于实践,实践需要教育从重视方法论层次的研究,必须向应用层次倾斜;在社会变革时期,发现和创新的机会渗透在实践的各个环节,教师责无旁贷要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主力军,没有教师的参与和积极性,这种研究的深度只能限于方法论层面上。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应首先成为现代教育的实践者,更应该是现代教育规律的发现者。因此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在网络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做指导,并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教育才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注意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最近,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对于教师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育的对象是常新的,因材施教要求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的内容也是常新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成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教师一生都始终处于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因为单凭原来的知识已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要求。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以每五至七年衰减一半的速度老化,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也成为可能。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讲,信息社会发展越快,对教师的要求越高,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是信息时代的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终身学习能力应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评估能力、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在职学习的能力等。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学习的机会大量存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接受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灵活变通,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自己的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的各种潜能,提高综合能力,才能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