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级校友 苏凯

发布时间:2021-05-12 点击量:6945

苏凯,2003级校友,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团委书记,长期从事我国影像外宣工作,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曾参与建国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扶贫攻坚等国家重点宣传工作,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家主场外交活动中,负责官方图片中心的运营。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报道工作中表现突出,被授予三等功勋章。屈指算来,离开一中已14年有余。

 

 

梦回2004

 

与诸位年高德勋的师兄师姐们相较,我自然还是小朋友。但是与一中在读的师弟师妹们并肩而坐,我们俨然不是一代人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学读论语,看到这句时,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现在想想,时光确实如流水,一往无前,只在额头发际留下冲刷的痕迹。

高中真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十六七岁,对未来充满期望。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谢一中,虽然学业很紧,依旧给了我一段放飞梦想的时刻,那是我魂牵梦绕的2004年。

2004年的东营市一中,跟现在很不一样。我们在一栋老派的白色小楼里上课,教室不大,也没有空调。好在教室窗外就是个花园。花园很小,却草木繁茂。春夏秋三季,花朵次第开放,打开窗子,甚至能嗅到花香。到了课间,我们会穿过长廊,到花园里去溜上一溜。到了周末放假的时候,学校会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机房,不回家的同学拿着校园卡读书上网,我在那个阶段读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经典文学,有网络小说,还有当年火遍中国的郭敬明。那是个没有智能手机,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手机的时代,大家还在用着卡带随身听,谁有个MP3播放器都是个新鲜玩意。文学,无论是书籍上的还是网络上的,都能在繁重的学习中给人莫大的慰藉。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有幸遇见了胡爱萍老师。2004年2月,我进入高一下学期,分理分科后,胡老师成为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但她不只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是我们文学的启蒙者,是我们写作的引领者,是让我们看到更大世界的导师和朋友。

在2004年的那个春天,胡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发起成立了二月文学社,创办了社刊《弘毅》。我还记得第一期《弘毅》印刷在A3的纸张上,简单的用订书钉装订着,远远看去像是一沓卷子。可我们依旧兴奋异常,因为我们手写的文字,从来没有被印制在纸张之上。2004年,我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跑操早读,晚上十点多下晚自习,熄灯之后还会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写东西,看似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但是回想起来,却感到充实而美好。有了文学社,生活似乎变得有点不一样;有了文学社,我们也似乎变得有点不一样。在过往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学生这一种身份体验,我们是生活的获取者,从父母处获得支持,从老师处获得知识。可遇到胡老师之后,我们不再只是一个忙于读书考试的学生,我们还是社员,是作者,是编辑,是排版,是设计,我们运营着自己的文学社,印制着自己的文学刊物。我们能做的超出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我们头一回意识到,我们可以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什么,而我们创造的东西竟然有很多人热爱着。

也许这正是教育的伟大之处吧。

感谢市一中,支持二月文学社的发展。现在的文学社已经从当年的学生自发团体,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校园文学社,社刊《弘毅》也已经是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

在很多年以后,当年最早的那批社员,成为了老师、警察、企业主,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像2004年幻想的那样成为诗人、编剧、小说家。但是,对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早已深植他们的心底,帮助他们前行。

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所有的志愿填报的都是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进入了新华社,一晃已在新闻战线战斗了十年。这十年里,我与同事们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编辑的作品曾在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每逢我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由我部门建设运营的官方图片中心,便会不间断向全世界参会媒体传播新华影像,呈现中国成就。2016年,我因在G20杭州峰会报道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三等功勋章。2019年10月1日,我作为观礼嘉宾,受邀到天安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如果说这些,能够算作我过往岁月里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那这份成绩肇始于2004年,归功于我的老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04年已经再也回不去。而我,此刻站在2020年的尾巴上,向我的母校和老师,说一声谢谢。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