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故“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势在必行。此教法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2.教材分析
2.1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除了对其机理深入探索的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将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步骤与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逐一对应起来,以便于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出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速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2教学目标
2.2.1知识方面
熟记色素的种类和作用;熟记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能够简述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及实质。
2.2.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如何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量,满足能源需求,解决粮食危机和进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2.2.3能力方面
正确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植物细胞内C3、C5、[H]和ATP等含量的影响。
能够灵活运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3教学重点和难点
2.3.1重点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3.2难点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4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流程上采取:出示学习目标→展示复习提纲→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评价→重点知识突破,例题引领,变式训练,知识迁移→师生共同小结→巩固练习。
教学手段上借助教材上生动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及视频播放等。
3.教学设计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
引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又因近年来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性太大,因此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粮食问题。
问题: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共同寻找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
学生会积极讨论并发言,此时教师对同学们发言的情况给予评价及肯定,并用幻灯片展示其中几个主要措施方法:1.提高粮食的亩产量 2.节约粮食3.避免浪费耕地,保护好现有耕地勿做他用4.从国外进口适当的粮食5.保证粮食的库存安全性保障。
在展示完以上5个措施后,话锋一转,即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粮食产量。
设计意图:由中国国情出发,粮食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学生对此也有很高的关注度,由此引出如何运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粮食产量的教学内容便顺理成章了。
3.2展示考纲要求,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PPT演示文稿先后展示以下内容
考纲要求: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Ⅱ类 ;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类。
学习目标: 1.熟记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熟记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3.能够简述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及实质。
4.能够灵活运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设计意图: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确立并明确学习目标,并随之展开学习和复习。
3.3根据复习提纲,学生完成自主复习
在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复习提纲,学生自主复习,并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